第96章 本土化策略:在当地建厂生产 (第1/4页)
juooo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新机小说网www.xjhczs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热带的阳光像融化的金子,泼洒在越南平阳省工业区的土地上。沈星晚站在刚平整好的厂区空地上,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,浸湿了米白色的亚麻衬衫领口。衬衫是用自家研发的可降解面料做的,袖口绣着细小的稻穗图案——这是她特意让设计组加的元素,寓意着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播种希望。脚下的红土地还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,远处隐约传来当地工人的说笑声,混杂着工程机械的轰鸣,构成一幅充满生机又陌生的画面。
“星晚姐,越南劳动部的人刚走,他们说咱们的用工合同完全符合当地法规,可以开始招聘了。”陆战锋拿着一份文件快步走来,军绿色的工装衬衫被汗水浸透,紧紧贴在结实的后背上。他手里还捏着个沉甸甸的椰子,是当地村长刚送的,“不过他们提醒,越南工人习惯计件工资,对咱们的考勤制度可能不太适应,得提前做好沟通。”
沈星晚接过文件,指尖划过“反倾销调查应对方案”几个字,眼神变得坚定。三个月前,欧盟发起的反倾销调查让红星服装厂的出口业务遭受重创,虽然通过北非自贸区暂时缓解了危机,但她知道,只有实现当地生产,才能从根本上规避贸易壁垒。考察了五个国家后,她最终选择了越南——这里不仅劳动力成本适中,更重要的是政府推出了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,且地理位置优越,便于辐射东南亚和欧洲市场。
“适应需要过程,但规矩不能少。”沈星晚拧开椰子,清甜的汁水顺着喉咙流下,稍微驱散了些许燥热,“咱们推行‘本土化+中国管理’模式,就是要取其精华。越南工人的灵活性强,咱们要保留;但中国企业的纪律性和质量标准,必须严格执行。”她指着规划图上的生产区和生活区,“宿舍要按当地习惯建吊脚楼样式,但消防安全必须按中国标准;食堂要提供越南河粉,也要保证每天有热水供应,这些细节都要考虑到。”
建厂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。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无处不在。中国工程师要求越南工人按图纸精确到毫米施工,可当地工人更习惯凭经验干活;中国管理人员强调准时上下班,越南员工却常常因为家庭琐事随意请假;最让沈星晚头疼的是质量标准——第一批试生产的再生面料T恤,因为针脚密度不够,被质检组全部打回,越南女工们为此还闹了情绪。
“沈厂长,不是我们不肯好好做,是你们的标准太苛刻了!”越南车间主任阿玲涨红了脸,她穿着奥黛旗袍,黑色的长发盘在脑后,语气里满是委屈,“在越南,这样的做工已经很好了,为什么一定要缝十三针?十二针不行吗?”
沈星晚没有动怒,而是带着阿玲来到样品室,拿出一件中国车间生产的T恤和这件返工品放在一起:“阿玲你看,”她用手指划过针脚,“多这一针,面料的牢度能提高30%,穿洗五十次都不会变形。咱们要做的是国际品牌,必须用统一的高标准,这样才能赢得市场尊重。”她转身从工具箱里拿出一把尺子和针线,“我教你怎么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提高密度,其实很简单,只是手法不同。”
接下来的一个月,沈星晚每天都泡在车间里,亲自示范中国的缝纫技巧。她穿着便于活动的棉布裤,跪在操作台前,手把手教越南女工如何控制针距、如何处理边角。阳光透过车间的窗户照在她身上,汗水在她的额角凝结成珠,滴落在面料上晕开小小的水渍。陆战锋看在眼里疼在心里,每天都会准时送来冰镇的酸梅汤,趁她休息时帮她按摩僵硬的肩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