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2章 人才计划:创办服装职业学校 (第2/3页)
juooo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新机小说网www.xjhczs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建校的消息传开后,厂里炸开了锅。老员工大多支持,王师傅把自己珍藏的二十套绣绷捐了出来,说要当学校的实践教具;年轻员工却议论纷纷,小花偷偷跟林薇说:“厂长真要当校长啊?听说读职业学校没前途,还不如咱们在厂里学手艺实在。”
沈星晚没理会质疑,全身心投入到建校筹备中。她亲自选址,把校址定在城郊的荒地上,离服装厂只有三公里,方便学生实习;又跑到BJ服装学院请教授,软磨硬泡把退休的周教授请出山当校长,老人一辈子研究传统服饰,听到要培养接班人,当即拍板“不要工资也要干”。
最棘手的是招学生。招生简章发出去一个月,报名的还不到一百人。沈星晚带着团队跑遍贫困县,挨家挨户宣传:“管吃管住,学费全免,毕业直接进红星厂工作,月工资不低于三千,表现好的还能去意大利进修。”可家长们大多半信半疑,有个老农拿着简章问:“学绣花能当饭吃?不会是骗子吧?”
陆战锋看着沈星晚晒黑的脸颊和磨破的鞋跟,心疼得不行。他发动全厂员工帮忙宣传,还联系了自己的退伍战友,在军区家属院做推广:“咱们学校有最好的设备,最牛的老师,毕业包分配,比读普通大学强多了!”他甚至带着招生简章上了本地电视台,穿着军绿色的夹克对着镜头说:“学服装不是缝缝补补,是技术,是艺术,更是能养家糊口的本事!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真诚最终打动了人心。开学那天,三百名新生背着行囊走进崭新的校园,其中有一半是贫困家庭的孩子,还有十几个是少数民族村寨选送的绣娘后代。沈星晚站在开学典礼的主席台上,看着孩子们眼里的憧憬,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。她穿着件改良旗袍,领口的盘金绣是王师傅连夜赶制的,胸前别着那枚缝纫机胸针,声音清亮而坚定:“从今天起,你们不仅是学生,更是传统工艺的传承人,是中国服装的未来!”
学校的课程设置充满了沈星晚的心血。理论课请大学教授来讲,实践课则全由厂里的老师傅手把手教——王师傅带刺绣班,教学生们从最简单的平针绣到复杂的打籽绣;老郑带设备班,把自己三十年的维修经验倾囊相授;沈星晚自己则每周来上两节课,讲面料研发和品牌理念,用红星厂的案例教学生们如何把传统与创新结合。
冲突在教学理念碰撞时不可避免地爆发。周教授主张重理论,要求学生每天背面料成分表;王师傅却坚持“手感比书本重要”,带着学生在车间摸遍百种面料,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支数和产地。两人在教研会上吵了起来,周教授气得摔了教案:“王师傅这是误人子弟!没有理论基础,永远成不了大师!”
“没有手感,理论就是空谈!”王师傅也红了脸,手里的绣绷被攥得发白,“当年我学绣梅花,师傅让我对着真花练三年,眼睛都看花了,才有今天的手艺!光靠书本能绣出花的灵气?”
沈星晚把两人拉到样品室,指着那件在米兰获奖的“东方威尼斯”西装:“周教授说得对,没有理论就不懂创新;王师傅说得更对,没有手感就没有灵魂。咱们搞个‘理论+实践’双导师制,上午学面料化学,下午就去染坊实操;今天讲立体剪裁,明天就上手做西装,这样行不行?”她拿起一件学生的习作——用再生面料做的苗族银饰纹样衬衫,“你看这孩子,把周教授教的环保理念和王师傅的刺绣工艺结合得多好,这才是咱们要培养的人才。”